在阿拉伯国家中,约旦算是相当开放的。
约旦人民大都信奉伊斯兰教,国内的伊斯兰教气氛还颇浓厚,但是年轻一代对伊斯兰教戒律已不那么认真。严谨的伊斯兰教戒律,规定女人头发要包住,全身只能露出脸孔,甚至盖上面纱;男人自肚脐到膝盖间不能露出。不过在约旦,除了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外,这些戒律正逐渐被偷斤减两。依照伊斯兰教的传说,男人可以娶四个妻子,但是约旦,除了少数乡区土财主外,政府官员和城市居民都已是一夫一妻。在约旦,虽然严守戒律的伊斯兰教徒不饮酒,但是酒并非禁品。甚至伊斯兰教徒禁食的猪肉,在约旦也能买到。不过约旦人主要还是吃羊肉和牛肉。猪肉由欧洲进口,价格昂贵。一般的观光饭店里,也经常供应猪肉,并且会特别标明。对伊斯兰教戒律的“开明”,使约旦成为一处伊斯兰教“圣地”。许多邻近保守伊斯兰教国家的人民,时常跑来安曼,男的去喝酒,女的脱掉头巾面纱,解放一番。
约旦人民的日常生活,反映了阿拉伯民族喜好悠闲的天性。在安曼的政府机关,公务员上午8时上班,下午2时就下班。星期五是伊斯兰教安息日,各行各业休假一天。
约旦人的午餐和晚餐,进食时间都较晚。下午3时到5时,许多人有午睡习惯,在这期间打电话到别人家里,成了不礼貌的行为。
约旦还有一个让外国人吃惊的地方,即是所有城市乡镇街道都没有门牌号码。这是个没有邮差送信的国家,每家都得到邮局租信箱,自己去等信。约旦也没有人送报,想看报得到报摊去买。
约旦人不喜欢工作时间太长,富人穷人都是一样。这虽可说是懒散,但又何尝不是乐天安命的达观。
从安曼往郊区出发,村落、帐篷开始出现,骆驼、马、牛、驴和羊群,为死寂的荒山沙漠,带来生机的喜悦。只是都市的富庶与乡村的贫困,成了尖锐的对比,让人鼻酸。
约旦现有的游牧人口,大约还有数万人,集中在东部沙漠,并零星分布在全国各地。在约旦纵贯南北的公路上,远望茫茫的沙漠,游牧者的帐篷点缀其中,成为扣人心弦的景观。
不要在游牧人面前批评骆驼。他们对骆驼情有独钟,并相信它是上帝遣来帮助他们的高贵动物。
他们吃骆驼肉,喝骆驼奶,用骆驼毛皮做衣服和帐篷。骆驼的干粪还是上佳的燃料。骆驼只要喝点水,吃些干草,就能负重在沙漠中走长路,不用停、睡、吃、喝。
尽管各种新式交通工具不断问世,骆驼仍未失去在沙漠中的重要性。
约旦有两处观光胜地,一是死海,一是古城彼特拉,都有教人叹为观止的奇景。
死海位居约旦和以色列之间,呈长条状,大约64公里长,5至16公里宽,封闭在陆地之间,没有流人大洋的出口。
死海的海水,盐分高达33%,比一般海水咸10倍以上。海水中这么高的盐分,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但也形成强大的浮力,使人难以下沉。
另外死海低于海平面大约398米,成为地球表面的最低处。
根据约旦人的宗教传说,死海原是一片大平地,上面有两座城,城中居民太过享乐荒淫,最后还闹起同性恋。上帝震怒之下,将这两座城市翻覆过来,并用很咸的海水将它淹没。
虔诚的伊斯兰教徒相信这两座城还在死海下面,他们经过死海地区时,都背着海面,以示不愿看到这罪恶的遗迹。
如果说死海神秘,那么彼特拉古城就是浪漫。
这座隐藏在山区的古城,由古阿拉伯人建造,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上的战乱,难民流离失所,使这座古城一度在地图中消失
直到19世纪初期,这座古城才重新被发现,立刻成为探险家、旅行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目标。
从安曼开车南下到彼特拉,在著名的“沙漠公路”上奔驶,行程大约3个半小时。沿途村落处处,帐篷点点,沙漠风光一览无余。
彼特拉的阿拉伯文原意即是“岩石”。古城建在峡谷之中,人口是一条又长又窄的沙石路。古阿拉伯人在峡谷的山壁开凿房屋、寺庙、祭坛和剧场等。
岩石在阳光下,白天是深黄色,黄昏时转红,黎明变成紫色。色彩的变化,使这座石头城充满浪漫气氛,为骚人墨客带来无穷灵感,写下数不清的赞美文章。
古城内现已无人居住,成为约旦最重要的观光区之一。古城边有现代化的国际旅馆,旅馆附近散布着贫穷村落,以及游牧人的帐篷。
每天,彼特拉的居民﹣从小孩到老人,牵着马、骆驼和驴子,群集在古城人口处,招徕观光客跨上座骑漫游古城。数百匹座骑挤满人口处的山谷,人声畜鸣,闹成一片。
这些居民长年做观光客的生意,染上了漫天要价的恶习。事前谈好价钱,事后还会东加西加,乱要小费,连拍照也要索钱,让人不胜其烦。
约旦河上,一条横跨两岸的长桥,以色列和约旦的部队分别戍守一方。军人荷枪实弹,让人战战兢兢。睛空下的沙漠阳光,化不开凝重的战争阴影。
渡桥每天下午一时就停止通行,星期六是犹太教的安息日,全天关闭。渡桥的惟一交通工具-小型巴士,得到两国政府的特别许可,其他的计程车和私人车辆均不得通行。
约旦是可爱的地方。一位约旦人说:“在中东国家中,约旦是一个奇迹。”不管如何,这个小国需要安定,在安定中求进步,在进步中迎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