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多个城市都官宣了房产新政,其中最实在的一条或者说是唯一有价值的一条就是"认房不认贷"。
所谓"认房不认贷",即是以你手中的实际房产数量来判断你是首套还是第N套,也就是说在这之前,只要你贷款买过房,哪怕此刻手上没有半套房,你都不能算是首套,这是不是很奇怪?
所以新政其实只是把原本很奇怪的逻辑回归正常了而已。只要你手下无房了,并且已经还清了房贷,那么就可以享受首套房的相关待遇,其实也没多少好处,也就首付比低一点,免掉部分税而已。
但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一种进步,表明上层在政策上已经开始朝合理性上前进了,至少也给到一部分购房者真实的福利了,但我以为还是很有限的,相反还有许多奇怪的逻辑有待调整。
比如说关于普通住房和非普通住房的标准。乍一听,不了解相关政策的人一定觉得非普通住房一定是指豪宅一类的了,至少也是较高端的房子吧,但事实却是惊掉你下吧。
别的城市我不了解,单以作者所在的城市,早些年,90平以上就算非普通住宅,或许你觉得这也没什么,只是标准低了点,毕竟几十年前这座城市好多都是一家五口挤十几平屋子的。你或许也要庆幸,你家房子比较小,不到90平。
但显然你高兴得太早了,除了面积标准,还有个总价标准,外环外超过160万,外环内超过330万就是非普通住宅。结果你找了一圈发现所谓的普通住宿实在太不普通了,不是说一定找不到,但那绝对是有着各种硬伤或精致小巧到让你恍惚间觉得回到改开前。
当前我前面说了,这是早些年的标准,几年前这个标准已经提升了,面积提升到了140,这个值得认可。至少在普通市民眼里140以上也能称之为豪宅了,可是别高兴,再看看总价。
新的标准,外环外是230万,外环内是450万,这个标准如何呢?我们了解下外环外的五大新城,发现基本没有均价4万以下的地方,一个地段的最破小区也要3万以上,而外环内则基本都在6万一平以上,也就是说无论市区郊区,你都只能挑80平以下的老破小才有可能是普通住宅。
而普通和非普通在购房时的差别在哪里呢?自然是在税费上,它们之间的契税相差一倍。有时候差一个平米就差几十万的税费。
所以,难道普通非普通的认定不应该与时俱进吗?在我看来根据房价时时动态调整也是可行的,何必用固定总价来限定。
此外,还有一些表面上是卖家支付,但实际操作中都转嫁到买家的税费,比如个税和营业税,除非你找到的上家正好是满五唯一,即他们家的房子买来有五年了,并且是这家人唯一的住房,那么恭喜你,你不用替上家多缴这两笔税了。
这个政策当初实行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房产炒作,今年买房明年一看涨20%了赶紧卖,上面觉得你这样来钱太快,所以限制五年内交易,想卖可以,多交税,结果在行情好的时候这笔税比买家照单全收了,卖家该赚的钱一分都没少。
所以在现在的行情下,或许这个政策也可以调整一下了,因为实际上这些年炒作现象基本已经杜绝了,那些5年内想卖房的或许也是身不由己,不是为了赚差价。
所以,光调整一个认房不认货,利好实在有限,最多只是表明官方一个态度,但对楼市实际的促进可能还是很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