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们如何去定义一个品牌成功与否?
如果提起某一个品类,我们脑海里就能马上想到的第一个品牌,那它就是成功的品牌。
比如iPhone之于智能手机,格力之于空调。
但今天我们要聊的这个品牌,它比上面这两个品牌,在某种意义上更牛逼。
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是百年内都成为了“床垫”这个品类的代名词,一直到今天,很多消费者都还认为它就是品类的代名词。
但这么一个看起来如此辉煌的品牌,却在前一周宣布申请破产。
在这之前,它已经破产重组了七次,易主十次。
这么一个“拧巴”的品牌,就是席梦思。
它是如何成为品类的代名词,却又破产了8次呢?
02
我们看下文章里的这个帅哥,他是席梦思的创始人,叫“西蒙斯”。
西蒙斯先生是个注重客户反馈的家具商,总有客户跟他抱怨说“床板太硬”,西蒙斯就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发现把弹簧做成床蹦子的方法好使,躺上去很柔软,舒适。
于是,在1876年,世界上第一张弹簧床诞生了,西蒙斯这个姓也被注册成了商标,变成了我们熟知的席梦思。
凭借着这项跨时代的造床技术,席梦思在1890年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弹簧床制造厂商。
不光开创了新技术,席梦思还很懂营销。
亨利福特、爱迪生、萧伯纳这些当时的社会名流躺上了柔软的大床,都愿意主动为席梦思代言,席梦思就陆续成了各国皇室的特供床垫制造商。
通过“名人营销”,席梦思把自己跟“高贵”联系在了一起。
不仅如此,早在1931年,席梦思开始赞助科学家进行睡眠研究,用专业的研究结果来对消费者进行“用户教育”,告诉你科学的睡眠方式是什么,当然结果总是离不开席梦思的床。
席梦思在美国混的风生水起之后,早早的就来到了中国,上世界30年代就开始在上海建厂打广告了。
回过头看,席梦思的崛起离不开两件事:
一是技术开创,二是领先于时代的营销。
至于它能在中国成为弹簧床垫的代名词,还要在这两个原因的基础上再加一条:
来得早,而且来得巧。
那个时候的国人,几乎对床垫没有认知,哪里见识过弹簧床?
席梦思几乎是在大众心目中独创了“床垫”这个品类,用技术和营销,以及舶来品的进口身份,牢牢占据着大众的心智。
03
那么,这么一个拥有“天胡”开局的席梦思,为什么还会破产8次呢?
其中重要的“外因”就要归功于资本的游戏。
在过去三十年,席梦思在这个击鼓传花的游戏中被易手了十次。
1979年,被Gulf and western公司收购;
1985年,又被卖给了Wickes;
不断流转之下,在2012年,席梦思被卖给了Advent International。
并购重组,这在商业中是很常见的行为,但有一点大家可能不清楚,并购也被分为“产业资本并购”和“金融资本并购”。
产业资本并购,收购方是出于商业目的,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大家一起把生意做大。
而金融资本并购,收购方一般都是专业的“PE”,也就是私募股权基金。
有一些PE,并不愿意花太多时间等着企业慢慢挣钱,他们为的就是赚快钱。
怎么赚呢?
收购之后,通过进行激进的内部改革,把财报做的漂漂亮亮,然后寻求合适的机会去出售、变现。
其中的改革有些确实有利于公司发展,但有一些就是为了短期利润,长期来看损害了企业的品牌价值。
要命的是,为了尽可能的从被收购公司“吸血”,有些PE甚至会搞一个叫做“股息资本重组”的手段。
具体来说,就是借钱给自己分红。
在2007年初,在信贷市场泡沫的顶峰,席梦思当时的主人,THL让席梦思发行了3亿美元债券,给他自己分红。
分了多少呢?2.3亿美元的股息。
席梦思的营收,一要去还PE机构在并购自己的时候,向金融机构借的钱,二要去负担公司的各项开支和经营成本,三还要给PE机构发股息。
钱飞快地从席梦思口袋里出去,哪怕是市场第一,也没辙,赚多少就得还多少出去。
每一次转手,PE机构都会把席梦思给吸干、榨干,然后再卖给下一个PE机构。
04
资本在一次次击鼓传花的游戏中,给席梦思埋下祸根。
但这些都是“外因”,因为一个简单的道理,PE想收购席梦思,那也要得到管理层的同意才行。
所以,真正导致席梦思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陷入经营危机,不得不卖身金融资本的“内因”,其实是它自身的基因缺陷。
床垫这个东西,可以卖的贵,但是做不成奢侈品。
为什么这么说?
奢侈品对消费者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
一是要贵,你卖的贵,才能显示我的身份高贵。
席梦思这点做到了,卖的确实很贵,也确实有很多名流用它。
但第二点席梦思就做不到了,床垫缺乏社交价值。
有钱人买奢侈品,凸显自己的高贵,那得拿出去给人看。
比如手表、包、车都有奢侈品,因为这些都可以直接带到社交场合,到了视播时代,还可以通过各种社交软件“不经意之间”展示出来。
但是,你总不能逢人就说“我家换了个床垫,你要不来我家床上躺一躺吧?”
这不成耍流氓了吗?
所以,缺乏社交价值,单一的应用场景,让消费者不能接受席梦思成为奢侈品。
而且,床垫这个品类的消费频率很低,其他的奢侈品一个人可以买很多,就像包包,但床垫这玩意,一张床你就只会买一个吧。
品类的基因缺陷,决定了席梦思没能成为“经典永流传”的奢侈品,只能做一个高端的消费品。
既然是高端的消费品,我们就得从“普通商品”的眼光,来审视席梦思在卖身之后的商业行为。
从商业逻辑上看,席梦思的问题出在哪呢?
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品牌价值,是席梦思最大的问题。
05
有句话叫“人怕出名猪怕壮”,席梦思把自己做成了品类的代名词,也引来了众多模仿者。
一般消费者知道席梦思床垫好,哪里分得清正品和山寨?
再加上擦边席梦思的山寨层出不穷,动不动就喊着“席梦思降价啦”,收割了一大波消费者。
这些山寨一方面侵吞了席梦思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他们出的问题,在消费者心中损害的可都是“席梦思”这三个字的形象。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席梦思没有对山寨形成有效的应对呢?
这就跟席梦思自身的战略误判有关。
席梦思一直坚持走高端路线,忽略平民阶层,说白了,看不起你那点三瓜两枣的,爷要卖就得卖贵的,反正你就买一次。
这就注定了市场上存在山寨生存的土壤,因为中间空间太大。
而且床垫毕竟不是高技术门槛的商品,这年头随便找一家厂子都能给你的大差不差,这一点就和运动鞋品类很像。
所以,我们去看,纵使Nike能把自家高端产品卖到天价,但是它从来没有放弃过一般消费者这个大市场,Nike在平价产品的营销上从来不遗余力,图的不光是钱,也有维护品牌价值的考量。
但是,席梦思呢?
虽然早期他是营销达人,但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之后,特别是在今天的视播时代,明显落伍了。
席梦思Facebook的官方账号只有不到1000粉,最近的一次帖子是在8月份更新的;
Youtube账号上只有一个1年前的视频。
在目前最火的短视频平台TikTok上,我甚至都找不到席梦思的官方账号。
为什么呢?
因为管理层都是PE公司派来的,为的是短期内把报表做好,套现走人,哪有功夫管什么品牌建设,长期主义。
所以,内因、外因两条线加起来,战略误判→卖身PE→目光短浅→财务手段激进、忽视品牌建设→陷入经营危机→再度卖身,这样一条恶性循环就形成了。
这才是席梦思三十年来破产8次的内在逻辑。
06
对于我们企业来说,席梦思的经验有两点:
一,伟大的创新往往更容易诞生伟大的企业。
二,营销必须要跟上时代,最好是能领先时代。
席梦思的教训也有两点:
一,要深入研究我们所在行业、品类的变化,应用场景和目标客户的真实需求,搞懂这个品类的打法究竟该如何走。
二,如果要做品牌,尽量保持财务稳健,不要想着用资本手段挣快钱。
毕竟,我们见过了太多伟大的企业,最终都倒在资本市场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