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知多少
1.春节:
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春节,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另一方面又祈祝新的一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这种祈福活动多与农事有关。如: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的怪兽。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在我国民间广为流行。
2.人日:
农历正月初七。传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3.三元:
上元指农历正月十五;中元指农历七月十五;下元指农历十月十五。例如《甄嬛传》里有一个情节:中元节浣碧烧纸祭奠逝去的娘亲。表明古代人很重视三元节。
4.元宵: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开始有了吃元宵的习俗。俗称:正月十五闹元宵。
5.花朝:
农历二月十二相传为百花的生日。
6.上巳:
原定为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过去的习俗是在这一天到水边祓除不祥,也叫作禊(xi)。《兰亭集序》中有“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l)稽(ji)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也是自曹魏以后,把上巳节固定在了农历的三月初三,习俗也演变成了水边宴饮、郊外游春。例如,杜甫《丽人行》中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诗句,就是对当时上巳节盛况的描写。
7.寒食: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寒食节当天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寒食节定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为纪念介子推这位贤良忠臣,下令这一天全国禁火,只吃寒食。后来,寒食节成为人们祭扫拜祖的节日。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渐渐地人们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8.清明节:
又名踏青节。在仲春暮春之交,也就是在冬至后108天,公历的4月4日、5日或6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我国汉民族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是我国祭祀扫墓的日子。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于是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9.端午节:
端午,本是初五的意思。原是月初午日的一种仪式,因“五”与“午”同音,“端午”也叫“端五”或“重五”。最早是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的图腾祭祀日。后因楚国灭亡,爱国诗人屈原怀着与国俱焚之心,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抱石自沉汨罗江,因此,后人也称这天为屈原日、诗人节。
端午节因习俗的不同而有很多种叫法。
(1)端阳节:
五月正值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也是登高顺阳的好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另有一种说法和地支有关,五月按地支纪月是午,午又是阳辰,故称端阳。
(2)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
(3)菖蒲节:端午节是古代图腾祭祀节,也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4)龙舟节: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还保留着端午这天,长江流域地区举办赛龙舟大赛的习俗,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
10.伏日:
是三伏的总称。三伏的计算按我国古代干支纪日来推算的。夏后的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终伏或末伏,总称为三伏。据说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古代有在当天举行祭祀活动的习俗。我们当地有“头伏饺子,二伏面”的说法,头伏吃饺子,二伏吃面条。
11.乞巧: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还有一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12.中元:
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民间俗称“鬼节”,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孟兰节”。最早从南北朝时期,据《佛祖统纪》记载,梁武帝即开始设坛举行兰盆法会。自此往后,历代帝王百姓多遵佛制,举办盂兰盆法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
13.中秋:
农历的八月十五、又称仲秋节、团圆节。因八月十五是三秋的中间,八月又称仲秋,故名中秋或仲秋。传说我国民间在这一天互赠圆饼,取团圆之意。中秋作为固定节日始于唐朝初年《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14.重阳:
也叫登高节、老人节,与除夕、清明节、孟兰节一起称为中国传统的四大祭祖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民间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5.腊日: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俗称腊八。是我国古人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说文》记载:“冬至后三戊日腊祭百神。”可见,最早的腊日是在冬至后第三个戊日,这个日子是不固定的。腊日固定为十月初八是在南北朝时期。佛教传人后,演化成宗教节日。传说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这一天各寺院要诵念经文,煮粥敬佛,即腊八粥。
16.除夕:
又名大年夜,是我国传统节日。指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去”的意思。引申为离开。“夕”是“傍晚、晚上”的意思。意味着过了今天晚上,明天就是新的一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