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聊聊我国行省区划的形成。从秦汉到两宋,我国一直沿用郡县、州县两级区划制度。不过,由于各地的区划越来越多,为了加强管理,陆续出现了汉朝13州、唐朝15道、宋朝23路等监察型的区划。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以后,疆域空前庞大。依靠唐宋两朝的州县两级区划,根据无法有效管理各个地区。元朝结合了金国行尚书台的模式,进一步推出了行省制度。
元朝把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奠定了我国行省区划的雏形,分别是:岭北行省、辽阳行省、河南江北行省、陕西行省、四川行省、甘肃行省、云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湖广行省。1368年,明朝建立以后,继承了元朝的行省制度,并且进行了完善和调整。由于明朝拥有南北两个都城,逐步形成了南北直隶和13个省的区划格局。
分别是:南直隶、北直隶、河南省、陕西省、山东省、山西省、福建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广省、广东省、广西省、贵州省、云南省、四川省。在明朝统治时期,广东、广西、浙江、贵州等一系列省份陆续建立。由于西北防御游牧骑兵的需要,明朝撤销了甘肃省,划入了陕西省管理。因此,在明朝的历史上,找不到甘肃省的名字。
17世纪中期,清朝消灭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势力、南明各个政权,逐步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了各省的区划,形成了18个省的区划格局。清朝定都北京,北直隶更名为直隶省。南直隶的地位下来,更名为江南省。不过,江南省面积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管理难度很大。康熙皇帝在位的第6年,清朝撤销了江南省,组建了江苏省、安徽省。
湖广省、陕西省被拆分,湖南省、湖北省组建。与此同时,甘肃省重新建立,18个省的区划彻底成型。至于由于各方面的实际原因,清朝在内蒙古、东北、西北等地,并没有建立行省区划,留下了很多问题。在东北地区,清朝设立了盛京将军、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此外,还有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等等。
接下来,我们聊聊清朝军队的组成。清朝的军队分为了八旗军、绿营军,八旗军属于清朝军队的主力,总兵力20多万。大约一半驻扎在京城附近,一半驻扎在全国各地。绿营军负责协助八旗军作战,总兵力达到了60多万,兵力接近八旗军的3倍。绿营军由当年的明朝投降部队改编而来,由于采用绿色军旗,被称为绿营军。
清朝的八旗军总计20多万,一半左右驻扎在京城和直隶省境内。其中,直隶省的顺天府、天津府、保定府等各个地区,合计驻扎八旗军94000多人。这是清朝的主要野战机动力量,属于战略预备队,随时准备调往各地作战。驻扎在直隶省境内,但直隶总督根本没有权力管理和调动。除了八旗军之外,清朝的60多万绿营军,驻扎在各个省份。
在清朝18个省份中,除了直隶省的情况特殊,驻扎了94000多八旗军之外,其他各个省份,基本上都只驻扎了几千八旗军。例如陕西省驻扎了5900多八旗军、浙江省驻扎了3700多八旗军,河南省驻扎的八旗军数量最少,只有600多人。不过,各个省驻扎的绿营军数量非常多。在18个省份中,广东省、福建省的绿营军数量最高。
其中,河南省驻扎绿营军11800多人、直隶省驻扎绿营军39400多人、山东省驻扎绿营军17500多人、山西省驻扎绿营军25700多人、陕西省和甘肃省合计驻扎绿营军84400多人、湖北省驻扎绿营军17700多人、湖南省驻扎绿营军23600多人、江西省驻扎绿营军13900多人、福建省驻扎绿营军63100多人、广西省驻扎绿营军23500多人。
广东省驻扎绿营军68900多人、贵州省驻扎绿营军37700多人、四川省驻扎绿营军31100多人、云南省驻扎绿营军41300多人、浙江驻扎绿营军43000多人、安徽省和江苏省合计驻扎绿营军48700多人。由此可见,在清朝18个省份中,直隶省的驻军最多,八旗军(94000)、绿营军(39400)合计以后,驻扎军队达到了13万多人。
其次,则是福建省、广东省、陕西省等东南沿海或者西北省份。至于江西省、河南省、山西省、湖北省、湖南省等内陆省份,驻扎的兵力少得多。这是因为内陆省份基本上没有外部威胁,驻扎的军队需要维持各地治安、肃清各地土匪,这就足够了。边疆省份则完全不一样,东南各省需要面对西方各国的试探和侵扰。西北各省需要面对准噶尔部,以及各地可能出现的农民起义。
西南地区的情况比较特殊,云贵川等地散布了大量的土司部落。清朝在西南地区,需要驻扎相对充足的兵力,用于“改土归流。”由此可见,清朝的驻军表示很有章法。内陆、东南、西南、西北、直隶等地,实际情况不同,驻扎的军队数量也有巨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