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和他的三个孩子梁思顺、梁思成、梁思永是很有名的。然而,现实中有一些教育方法却被证明是毫无用处的。这三种方法分别是讲道理、发脾气和自我感动。相反,改变人生的并不是道理,而是规矩。《楞严经》中有一句话:“理可顿悟,事须渐修。”换句话说,听再多道理也不能保证过上好生活,与其如此,不如通过制定良好的规矩和习惯来帮助孩子实现光明的未来。要判断一个孩子是否懂事,是否家教良好,不需要看他懂得多少道理,而要看他是否能够遵守规矩。梁启超有9个孩子,他们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中还有3个成为了院士。这告诉我们,与其与孩子讲道理,不如给他们制定规矩。梁启超在《论幼学》中强调:“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这意味着趁孩子年幼的时候,一定要给他们制定好规矩。这个观点源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当梁启超六岁时,因为一件小事向母亲撒了谎。母亲当晚把他叫到卧室,按在膝前狠狠地打了他几十下。从那以后,母亲就给他制定了“不许说谎”的规矩。
等梁启超稍微长大一些,母亲才郑重地对他说:“人之所以说谎,可能是因为做了不该做的事,但谎称没做过;或者是因为没有做好该做的事,却谎称做到了。这两种情况都不仅是明知故犯,还是自欺欺人。所有的恶行都源于此,你应该警惕。”母亲的话给梁启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明白自己六岁时很难理解母亲话中的深意。但是,那次责打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树立了规矩。古人有句话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梁启超明白自己的成功得益于严格的家教。因此,他也特别重视给子女们制定规矩。平时,除了督促子女学习,梁启超还要求他们的言行举止要遵守礼仪。要让孩子遵守规矩,父母首先要做到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梁启超的言行对他的子女们影响很大。他说:“我自己经常感到,要以自己做青年的榜样,至少要做得不辜负你们姊妹弟兄的期望;我也相信我的孩子们,他们每个人都会受到我的遗传和教育的影响,不会因为环境的困难或舒适而堕落。”他不仅说到做到,而且成为了孩子们的好榜样。梁启超的九个子女长大后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中三个成为了院士。
长女梁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曾任中央文史馆馆员;长子梁思成是著名的建筑学家,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他的妻子是著名的建筑学家林徽因;次子梁思永是著名的考古学家,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科院考古所副所长(当时还未成立学部),1954年去世;三子梁思忠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由于病情恶化而早逝;次女梁思庄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生,曾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是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四子梁思达是南开大学毕业生,经济学家;三女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是“一二·九”运动中的学生骨干之一,也是“燕京大学三杰”之一;四女梁思宁早年就读于南开大学,1940年投奔新四军,参加了革命;五子梁思礼是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