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对皇帝的称呼五花八门,不是每个朝代都叫“皇上”。除了我们熟知的“皇上”“陛下”,你还知道哪些?
夏商周时期,称帝、后、王
夏朝时期,称呼君主为“后”。“后”这里的后不是指王后,而就是指帝王,《左传》记载:“夏后皋即夏天子皋。
商朝建立,将称呼君主改为称“帝”,例如商纣王,在商朝时期一直被叫做帝辛。
之后武王伐纣,建立周朝,称呼君主为“王”“大王”,如周文王、周武王。
秦朝时期,称皇帝、陛下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了天下
。嬴政为了彰示自己功过三皇、德盖五帝,便以“皇帝”来自称。自此,沿用“皇帝”作为君主的专用称呼,前后达两千余年。而“朕”这个原本每个人都可以用来自称“我”的代词,也从此变成了皇帝的专属自称。
“陛下”的“陛”,原是指帝王宫殿的台阶。而陛下原本是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由于大臣在向天子进言的时候,不能直接对着天子说,必须先告诉台阶下的侍者,再由侍者转达。久而久之,“陛下”便成为与皇帝面对面时的敬称。
汉朝时期,称大家、天家、县官、国家
西汉时期,皇帝的妃嫔和近臣等比较亲密的人,一般称呼皇帝为“大家”;而普通的文武百官,则称呼皇帝为“天家”。除了天家之外,还有把皇帝叫做“县官”(“王畿内县即国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日县官也。”)因为当时的首都又被称为京畿县,而王者官天下,所以皇帝又被称做“县官”。
东汉时期,开国之主光武帝刘秀,被称为“国家”
三国魏晋南北朝,称主公、陛下
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之主并非真正的皇帝,臣下们叫各自的君主为“主公”,后期称帝之后,则称作常用的“陛下”。随后的魏晋南北朝都称皇帝为“陛下”
隋唐时期,称圣人、宅家
隋唐时期,除了称作陛下,皇帝还常被称为“圣人”,尤其是唐代,圣人是专指皇帝的称呼。唐代皇帝希望能与圣人比肩,因此喜欢被人称作“圣人〞。
唐朝时的后宫称皇帝为“宅家”,取自四海天下尽属天子宅、帝王家之意。
宋朝时期,称官家
正史上第一个被称官家的皇帝,是十六国后赵武帝石虎。(“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晋书•石季龙载记上》)
不过这时候的官家含义比较丰富,到了宋朝“官家”才成为对皇帝的特定称谓。那么,宋朝为什么把皇帝称“官家”呢?
对于这个疑问,宋朝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也很好奇,《国老谈宛》中记载:“徐钰为散骑常侍,太宗谓曰:官家之称,其义安在?曰: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盖皇帝之谓也。”
不光赵光义好奇,他的儿子宋真宗赵恒也问过同样的问题,臣子答曰:“古语说‘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皇帝兼有三皇五帝之德,所以叫官家。”
明清时期,称皇上、万岁爷
我们如今常常听到的“皇上”一词,是在明清时期才开始流行的称呼。但是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其他朝代也有叫皇上的,唯独清朝是使用最多的。
“万岁爷”则是清代皇帝内廷的俗称。
所以穿越回古代,你可千万不要叫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