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许多历史爱好者都听说过这么一个说法,说匈牙利人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匈奴人,他们是一回事。
他们说,我们的汉武帝把匈奴赶跑了,匈奴跑到欧洲,建立了匈牙利这个国家。
请问,这个说法是否正确?
答案是:
骗你的!
“匈牙利人就是匈奴人”的说法,就算不是骗你,至少也是一个很大的误会。
事实的真相是:匈牙利人,不是匈奴人。
他们是两回事。
此“匈”非彼“匈”。
我们说匈牙利人不是匈奴人,理由至少有如下三个:
理由之一:人种不同。
匈牙利人是欧洲白种人,金发、碧眼、高鼻梁,是典型的白种人。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匈奴人,他们是黄种人,是蒙古人种的北亚型。(参考资料:中国人民大学马利清《关于匈奴人种的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吉林大学赵欣、原海兵《匈奴、鲜卑的人种学研究综述》)。
也就是说,匈牙利人和中国历史上的匈奴人,根本上,连人种都是不一样的。
理由之二:种族的发源地不同。
匈牙利84%的人口,是一个名叫“马扎尔人”的民族。欧洲人类学者从出土的古马扎尔人身上提取DNA分析,证明了马扎尔人的祖先来自于乌拉尔山脉。
马扎尔人的语言(匈牙利国语)属于乌拉尔语系芬兰-乌戈尔语族(参李震《对匈牙利人起源与迁移的见解》)。
乌拉尔山脉在哪里呢?俄罗斯的西侧。
而中国历史上的匈奴人,他们发源于阿尔泰山脉东南、大兴安岭以西、青藏高原以东北、华北平原以西北的地带,和乌拉尔山脉,相距数千公里,二者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
理由之三:匈牙利人并不自称“匈奴人”。
匈牙利人自称“Magyarok”,也就是“马扎尔人”的意思,马扎尔人占了匈牙利总人口的84%。
况且,匈牙利(Hungary)这个词,起源于希腊语单词Oungroi,也就是说,匈牙利的“匈”字的字源,来自于希腊语,而不是来自东方语言,和源自于东方大草原的游牧民族“匈奴”,并没有一丁点的关系。
所以我们说,匈牙利人不是匈奴人,也不是他们的后代,说“匈牙利人就是匈奴人”是历史爱好者群体里的一则讹传。
大家要记住哦。
2
相信历史爱好者不少人会有这个疑问:冯老湿以前说过,阿拉伯的女性有缠头巾的习惯,是因为《古兰经》规定女性必须遮蔽身体,但是,阿拉伯的男人也喜欢缠头巾呀,这又如何解释呢?
答案是:风沙。
是的,阿拉伯世界自古以来,就是沙漠比较集中的地带,自古阿拉伯人经商、迁徙、访友、探亲等,经常要穿越沙漠。
沙漠什么多?
风沙多。
风沙吹来,吹得你满眼都是沙粒,让你睁不开眼。 所以,头上要裹一根头巾,平时不包脸,遇到风沙,就把头巾解下来,把脸包住,防止沙子袭脸。
自古以来,阿拉伯世界的人,都在头上裹头巾, 后来裹习惯了,在生活中就养成了习惯,不穿越沙漠的时候,也在头上裹头巾。
反正除了防风沙之外,头巾还有其他的功用,可以当毛巾用,可以当枕头用,可以包扎伤口,可以做许多事情。
找不到地毯的时候,毛巾解下来,往地面一铺,可以充当地毯,跪下向安拉祷告,还可以用来做简单的临时口袋,装东西,扛东西。
一条头巾,简直就是多功能神器。
就这样,头巾最初起源于沙漠防止风沙,但后来,逐渐融入了阿拉伯人的生活,变成了阿拉伯人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须品,包括男人,也是如此。
3
许多历史爱好者都读到过“印度支那”这个词,例如“法属印度支那”。
什么叫做“印度支那”呢?
所谓“印度支那”,其实就是指的中南半岛,地理范围包括今天的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马来半岛等。
“印度支那”,其实是Indochina的音译,因为这个半岛(中南半岛)位于印度的东面、中国的西南面,夹在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的中间,所以叫Indochina,也就是“印度支那”。
因为“支那”二字有不雅之嫌,后来国民党一些要员提出反对,并创造出一个“中南半岛”的名词,用来替代。
所谓“中南半岛”,就是“中国以南的半岛”的意思。
4
台湾歌手伍佰,他其实不叫“伍佰”,伍佰只是他的艺名,他的真实姓名,是吴俊霖。
“伍佰”这个艺名是怎样来的呢?
原来,吴俊霖从小学习成绩好,他在“太保国中”念书的时候,有一次考试,五门都考了100分,因此,当时有同学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做“伍佰”。
那么,吴俊霖(伍佰)既然成绩好,为什么后来当歌手了呢? 首先我们要抛弃偏见,不是说歌手就一定成绩差,成绩好的也不一定不能当歌手。
常识告诉我们:一个人有没有音乐天分,和他读书的成绩好不好,其实并没有联系。
具体到吴俊霖这个案例里面,事情是这样的: 吴俊霖(伍佰)虽然念中学时曾经一度成绩好,但是阴差阳错,吴俊霖参加大学联考(台湾的高考)的时候,没有考好。
也就是说,伍佰没有考上大学。 后来,伍佰就立志当歌手去了。
当歌手也未必不好, 你说是不是?
5
历史爱好者都有这个疑问:从清朝留下来的老照片来看,清朝的妃子,大多数貌不惊人、姿色平平,漂亮的女子属于少数。
为什么会这样呢? 都当皇帝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难道就不能挑个漂亮的吗?
今天我为大家回答这个疑问。
首先,大家要知道,清朝选皇后、皇妃等,依据满清家法,汉人是不能要的,一般来说,只能要旗人,这样一来,就把中国99%的女人,都排除在外了。
其次,哪怕是旗人,出身低微的,也不能要,也就是说,旗人百姓的女儿,也是不能要的,只能从旗人的贵族当中来选,这样,又把旗人群体中99%的女孩子,给排除在外了。
要求旗人,要求贵族出身,这还不算,还要女孩子品德好,教养好,要知书达理,那么,这又把99%的学养平凡的女孩子,给排除在外了。
这样几轮筛下来,皇帝的选择范围,就很窄了。
限制条件太多了、太挑了、像这样筛下去,还能有多少姿色,可以留下来?
其实,这还不算,皇帝自己选了之后,通常还要让太后、或者汗阿玛(太上皇)来拍板,而老人家选人呢,一般更注重内在,而不太注重外表。
在最后这个环节,姿色再一次被筛掉。
所以,大家从清宫老照片留下来的影像看,清廷的后妃、贵人,大多姿色平平,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