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过年的时候拜年,平辈之间一般作揖,(两只手前后相接,男子左手在上,女子右手在上,两只大拇指相抵,拜要恭敬,恭敬心要体现出来,作揖要深要圆。)晚辈给长辈拜年要跪拜。
在先秦的时候,普通的拜就是一次,对特别尊敬的人和物,比方说天子国君或者上天,只拜一次,显然不能够彰显恭敬之心,所以要加一倍。所以我们今天诸多古籍比如《诗经》、《左传》可以看到叫“再拜稽首”,到唐朝的时候祭天也是再拜稽首。
汉族的传统是喜欢双数,到了宋,有人觉得到孔庙里去跪拜孔子太少了,这个礼节没有充分表达出来,就把再拜翻一倍就变成了四拜。唐宋以后不断有少数民族融入中华民族,清人比较喜欢三六九,所以满人在入关以前祭天的时候就三跪九叩。清入关以后见皇帝要三跪九叩,又因为清统治了中国两百多年,三跪九叩才成为最高礼节。
事实上,跪拜不是只有中国人才有,印度的佛教里面见到佛甚至一些出家人,在马路上遇到自己的老师,在马路上就要顶礼膜拜的。我举两个例子,大家就明白跪拜在中国文化里面的含义。多年以前,南京有一所小学失火了,那么这个班主任是一个女教师,奋不顾身,冲进火海,把六个孩子救出来了,最后自己牺牲了。到出殡的那一天这六个孩子都去了,大家想想这六个孩子怎样去表达自己的内心对她的那一种无法形容的一种感激?大家朝她旁边鞠个躬,这在中国人看来那简直是不能想象的,所以我们在照片上看到,那六个小孩看到灵柩过来了,全部跪下去。那么我们看上去这非常合乎情理,在这个场合下,你必须得这样做。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我在电视里看到小平同志去世了,在大会堂开追悼会,追悼会完了,灵柩上车送到八宝山去,成千上万的民众,在长安街两边夹道送小平同志最后一程。那么这里边有一个镜头我永远忘不了,人群中间有一个人跪在地上,长跪不起。其他人都是鞠躬或者是肃立目送,只有这一个人跪着。这个人肯定不是小平的亲戚,如果是亲戚要随着车队一起过去的,那么这个人一定是改革开放以后,自己本人或者自己的家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在小平离开人间的最后一刻,他用这样一种很古老的很传统的但又非常真诚的方式,来表达对他的依依惜别之情。
那么为什么行跪拜礼呢,长久以来,我们都要拜谁呢?
《大戴礼记》有一篇《礼三本》里讲,这里面讲的中华民族的礼有三个最本源的东西,我们要向他致敬。第一,天地。天地,性之本也。这个性解释成生,我们万物都是天地阴阳二气化合而来的,所以我们对天要有一种感恩,一种敬畏。第二,先祖。先祖,类之本也。那么你姓刘,你们刘氏,从夏朝开始就有刘氏了。你哪里来呢,你们刘氏的祖先,世世代代繁衍到你这里来了,所以我们中国人往往有一个根的意识。还有一个就是君师。君师,治之本也。人是一个群体性的组织,这个组织需要人来领导。因此《大戴礼记》说,“没有天地焉生,没有先祖焉出,没有君师焉治”。所以天地君亲师就从这里来的。
孔子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无畏,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小人才是无畏的,因为他无知,无知就无畏;而君子都是有敬畏的,我们对高悬在我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那个命运会保持一种敬畏之心,我们对它肃然起敬,人生才会积极的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