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玄武门之变后成了大唐统治者,在统治初期为巩固权力,避免过度对外扩张。积极纳谏。629年的一天,太宗叫大臣们举贤荐能,并对一些不合理的政策提出批评建议。631年,突厥降服,面对这一成就,太宗对大臣们说“现在四方蛮夷的臣服,这是以前的君主都没做到的呀!大唐百姓安定,但是我也想听听爱卿们对现在局势有啥建议批评的,我很愿意听。”魏征看到这种情况自然很高兴。
太宗的成就无疑增加了他的信心,尤其像他这样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君主。他开始对大臣的谏言置若罔闻。632年他大兴土木修宫殿,魏征上书表示反对,太宗没有反对,但宫殿照样修。大臣们也觉得太宗变了,不敢提出谏言。太宗也对魏征不满,还是长孙皇后劝他才把不满的情绪消掉。
但太宗皇帝的言路是他越老越闭塞,后来魏征直接上书批评太宗不像之前虚心纳谏的状态。他说“陛下临朝……横加威怒,欲盖弥彰,竟有何益!”没多久魏征去世,虽然太宗伤心,但他的我行我素依旧没变。并且对外征战,646年灭薛延陀,648年灭龟兹,同时,又准备对高句丽用兵。这些征战,无疑加大唐财政负担。尤其征高句丽,有的百姓还在隋征高句丽失败的阴影里。
打高句丽太宗的理由是,高句丽统治者渊盖苏文篡夺王权,欺虐民众,侵略新罗,不理唐朝的诏书。太宗认为是正义之举,但唐廷官员不这么认为。褚遂良认为是兴忿兵,郑元璹向太宗着重指出高句丽之役的两个战术难点:唐军的后勤补给和高句丽的顽强抵抗。但太宗对他的看法不以为意。郑元璹曾参加过隋对高句丽的战争。太宗并没有理会这些建议,一直觉得他在兴正义之师,高句丽受压迫的百姓会揭竿而起,帮助他攻打此时的渊盖苏文政权。
但战役的发展没有像太宗皇帝想的那样,高句丽军民顽强的抵抗唐朝的侵略。唐军遭到惨败,第一次征高句丽以唐朝失败结束,回朝的的唐太宗准备第二次征讨,但649年他驾崩,第二次不了了之,名臣房玄龄也认为征高句丽是个失误的决策。他的理由是,高句丽并没有侵扰唐边境,没有长期威胁唐朝的迹象,高句丽王没有不守臣道。但太宗没听。太宗的逝世并没有结束唐对高句丽的入侵。高宗时期,唐联合新罗等灭了高句丽,朝鲜大部分地区唐直接统治,但是统治没有持续多久,新罗把唐朝军事势力赶出朝鲜半岛,自此,朝鲜半岛统一于新罗,但新罗依旧承认唐是宗主,到期会朝贡。唐朝消耗巨大国力征讨高句丽,获益最大的是新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