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生于公元153年,死于208年,从小到大,从大到死,都是一个有趣的人。
作为建安七子之首,他被曹操所杀,又被曹丕所喜。
之所以被喜,因为他的文学才能高。
之所以被杀,与孔融的性格爱抬杠有关。
看孔融的一生,他爱抬杠,反映他有一个哲学家的习惯——凡事要问一个为什么?
比如说,大家最熟悉的孔融让梨。他父亲问他,为什么要拿最小的梨。孔融回答,我是最小的孩子,大的应该当哥哥们吃。
比如说,收留逃亡的名士张俭。张俭和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好友,逃到孔褒家时,孔褒没在。孔融说:哥哥没在家,我难道不能当东道主吗?于是把张俭留在家。事情败露后,孔褒和孔融都被抓了起来。孔融说,收容张俭的是我,罪归我。孔褒说:张俭是来找我的,罪归我。
比如说,有人想恢复肉刑。孔融说:受了刑罚的人,有不想活的意念,有求死的决心。大多铤而走险,不再回归正道。(恢复肉刑)不但不能禁止人做坏事,正好断绝了人为善的途径。
孔融爱讲理,爱到如果他知道的事情,不讲出来,就觉得自己犯了很大的过错。他觉得不对的事情,一定要公开反对,并且说出来反对理由。
如果活在现代,孔融最好的职业,要么是演说家,要么是律师,或者是西方的政客。
杠精,本质上是一个爱讲道理的偏执狂。当然,讲的道理,通不通,歪不歪,则是另外一回事。
孔融是杠精,但是一个讲正理的杠精。
他的理,是礼、义、仁。
让梨是礼,收留逃亡名士是义,不赞成恢复肉刑是仁。
他的理,来自孔家家传,做事先做人,为德为先,正统而光明正大。
但是,他的理,在乱世之中,并不一定适用。
像曹操,他所主张的理,是以才为先,唯才是举,只要对己有利,就可以做。
理念的差异,必然造成彼此瞧不起。
曹操没功夫和孔融抬杠,但孔融却有时间发表不同政见。
公元204年,曹操攻打邺城时屠杀居民,袁家子女多被掳掠,曹丕抢了袁熙妻子甄氏。孔融写信给曹操,讽刺道:当年武王代纣,把妲己赏赐给了周公。曹操没明白,后来问他典故出自哪里,孔融回答,从现在的情况,想当然而已。
公元207年,曹操讨伐乌桓。孔融讥笑道:曹公远征萧条的海外,从前肃慎人不进贡苦矢,丁零人偷苏武的羊,请一并讨伐吧。
曹操颁布禁酒令,孔融却写了两篇《难曹公表制禁酒书》。信里他说:说尧不喝千钟酒,就不会建立太平治世,孔夫子不喝上百觚酒,就不会成为大圣人.....
杠一把能忍,杠两把能忍,反复被杠,曹操却不能忍了。
公元208年,曹操指使丞相府首席参谋,构陷孔融“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
孔融的命运,和西方苏格拉底差不多,都是因言而死。
苏格拉底的罪名是,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
杠精多是不怕死的人。
可惜1000多年过去,人们只记住了孔融的让梨,没记住孔融的辩理、争理和护理。
孔融被杀后,没有人敢给他收尸。只有一个叫脂习的人,前往抚尸说:“文举(孔融)丢下我死了,我也不再活了。”
除了他脂习,大家仍然活得很开心,当然一些人是真开心,一些是人假装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