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时候,中国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男人只有一个正妻,但是可以有若干个小妾。正妻的儿子是嫡子,小妾的儿子是庶子。按照宗法制,父亲过世之后,嫡子是大宗家长,庶子是小宗家臣。
北周唐国公李昺,娶了正妻独孤氏,还纳了小妾某氏。独孤氏生下了李渊,某氏生下了李洪。李渊的岁数,虽然比李洪小很多,但是他的母亲是正妻,理所当然具有成为大宗家长的资格。李洪虽然是哥哥,岁数也比李渊大不少,但是他的母亲是小妾,理所当然要接受成为小宗家臣的命运。
李昺去世之后,七岁的李渊继承了唐国公爵位,成了李家的大宗家长。李洪作为小宗家臣,虽然继承了一些家产,但是份额不多。李洪很早就去世了,留下了两个儿子李博乂(读音:义)和李奉慈。
李渊剧照,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按照礼制,大宗家长继承了家族恩荫,就要承担起抚养家族鳏寡孤独的责任。李洪死后,李博乂和李奉慈自然是由李渊抚养。李博乂和李奉慈,虽然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的哥哥,但是他们知道自己是小宗家臣,所以没有跟李建成他们争风头的想法。
李博乂和李奉慈,知道自己无论多么努力,也追不上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李博乂和李奉慈,在少年时期,就开启了混吃等死的节奏。在李建成和李世民、李元吉习文练武的时候,李博乂和李奉慈却在飞鹰走狗中度日。
大唐开国战争当中,李博乂和李奉慈,都没有任何表现。李博乂和李奉慈非常清楚,自己是小宗家臣,表现萎靡才是正常现象。如果表现过于出色,就会遭到大宗家长的猜忌。搞不好,就会遭来杀身之祸。
李建成剧照,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李渊称帝之后,李博乂被册封为陇西王,李奉慈被册封为渤海王。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争斗不休的时候,李博乂和李奉慈选择中立。对于李博乂和李奉慈来说,李建成和李世民谁当大宗家长,自己都是小宗家臣,根本就没有必要搅合东宫之争。
李博乂和李奉慈采取的中立策略,没有得罪李世民。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以后,没有为难李博乂和李奉慈两位哥哥。李博乂和李奉慈依然是锦衣玉食,过着逍遥王爷的生活。
李世民去世之后,李治登基称帝。李治虽然成了大宗家长,但是资历太低,有点镇不住宗室里的长辈。李博乂和李奉慈,作为皇帝的大爷,在宗室里面辈分高,岁数大。唐高宗希望大爷出山,给自己撑撑场子。
李元吉剧照,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李治任命李博乂为礼部尚书,任命李奉慈为原州都督。两位大爷非常聪明,他们像是商量好了一样,协助李治管理家事,却不愿意插手国事。李博乂和李奉慈,尽到了皇帝大爷的责任,协助李治管理宗室亲戚,但是在处理国事方面,实在是乏善可陈。
李博乂和李奉慈,寿命都超过80岁,都是富贵善终。李博乂和李奉慈地位尊贵,《新旧两唐书》肯定要为他们立传。问题的关键是,这哥俩一辈子没干什么好事,也没干什么伤天害理的坏事。正史要给他们立传,实在是没有什么好写的啊。
既然正史一定要为李博乂和李奉慈立传,就必须写点什么。《新旧两唐书.李博乂传》只能这么写:“伎妾数百,曳罗纨,甘粱肉,放於声乐以自娱。其弟奉慈亦荒纵,皆为帝所鄙。”
李治剧照,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把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说:“李博乂和李奉慈,养了几百个美女,整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大事。唐高祖和唐太宗都看不起他们。”
作为小宗家臣,能做到“为帝所鄙”,就安全了。小宗家臣要是做到“为帝所惮”的地步,那就离死不远了。
汉王李元昌、长乐王李幼良,庐江王李瑗,他们作为小宗家臣,都是让李世民忌惮的人物,结果都死于非命。荆王李元景,也是小宗家臣。李治忌惮李元景,借口“荆王梦手把日月”,把李元景赐死了。
李世民剧照,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大家去看一看《新唐书》,就会发现。陇西王李博乂、渤海王李奉慈、滕王李元婴、虢王李凤等小宗家臣,都是被大宗家长看不起,隔三差五就挨批评,他们都得以富贵善终。那些德高望重的宗室,下场却很凄惨。
在我看来:“李博乂和李奉慈,虽然看起来很傻,实际上却很聪明。他们有自知之明,时时处处按照小宗家臣的标准行事,结果成了真正的人生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