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类的文章书籍,一般有两个极端倾向。
其一,有些撩动情绪的亲子类自媒体文章,往往这样写。图文并茂的历数熊孩子的千般熊事,真情实感的历数老母亲的百般崩溃。让做家长的读者拍案叫绝:“太对了,我家熊孩子就这么讨厌……” 这类文章除了舒缓一下家长的情绪,并没有其他实际的用处。家长该生气还是生气,该崩溃还是崩溃。
其二,有些政治正确的育儿书,除了说一些对孩子不打、不骂、不吼、不叫的原则之外,似乎也没有提出什么真实有效的解决方法。读完书之后,我们知道了有些做法(比如打骂吼叫),即使短期有效也不能做。但对于什么能做并且有效,还是懵懵懂懂。
前段时间,我读了安心老师的一本书《在远远的背后带领》。读完感觉畅快淋漓,书中不但讲了,父母不应该怎样做,更是重点讲了父母应该怎样做。可谓,既给鸡汤,又给勺子。按照书中的观点,聚焦在解决父母最头疼的亲子冲突上,我总结为三招。
1. 反映情感的倾听
父母能够做到主动的倾听孩子,这本身就不容易。
记得早年在我家娃还没学会说话的时候,我有一次和同事聊天。那同事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建议:珍惜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光吧,等他会说话了,会把你烦死…… 当年我深不以为然,现在呢?说实话,有时候还真挺烦的。
所以,我给自己定了个规则:当孩子跟我说话时,放下手里的事情,把心思放在孩子身上,认真倾听。
家长听孩子说话时,不能敷衍。因为你的敷衍,孩子看得出来。家长可以给自己做点心理建设,想想自己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其实没那么多。转眼几年过去,孩子进入青春期,然后外出求学工作,你想听孩子跟你说话,也没人说了。
当然,认真倾听孩子,是在平时下功夫,相当于给亲子情感账户里面存钱,让亲子冲突更少,更缓和。真正冲突起来,孩子情绪激烈,光认真倾听还不够,还需要反映情感。
啥叫”反映情感“呢?就是用同理心体会孩子此刻的感受和情绪,然后用语音表达出来,认同孩子的感受。让父母和孩子感受上处于相同的频道,也可以称为”同频回应“。
比如,孩子小一点的时候害怕某样东西,说“我害怕”。家长习惯的说法是,“不怕不怕……”,或者“这有什么好怕的?……”。这些在家长看来是在解决孩子的问题,而在孩子看来就是否定自己的感受。
孩子情绪激烈时,最迫切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自己的感受获得认同,情绪得到排解。所以,家长更好的回应是,“你感到害怕,你不喜欢……”。孩子的感受获得认同,害怕的问题更容易自己解决。
反映情感的倾听,是为了在亲子冲突中,缓和孩子的过激情绪,把他拉回到理性的层面上来对话。这样才是良性沟通的开始。
2. 维护边界的表达
家长和孩子之间最好的关系是互相尊重。
家长控制自己不要过多的干涉孩子的选择,不要越界。但同时,家长自己的边界也需要维护,不能让孩子肆意侵占自己的边界。前者做不好就是控制狂,后者做不好就是溺爱放纵。
比如说,周末孩子放音乐声音太大,吵到自己睡午觉。这就是孩子的行为侵犯到家长的边界,处理不好就是亲子冲突的开始。
妥善的解决方法就是,家长的自我表达。“我听到很大的音乐声,我睡午觉受到了影响,我感到很烦躁。” 这一系列的表达,都是从自己出发,表达事实,陈述感受。如果平时亲子情感账户里面余额充沛,孩子一经提醒,自己就会调整行为,解决问题。而如果家长采用的是带有情绪的指责,孩子则很容易陷入对抗中。
当然,并不是每个家庭的亲子情感账户都那么余额充裕,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那么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家长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诉求,孩子可能并不买账。冲突还在,矛盾依然,怎么办?
3. 寻求双赢的第三法
所谓“第三法”,就是在家长和孩子意见不一致时,一起寻找一个尽可能满足双方诉求的解决方法。
找到第三法解决亲子冲突,家长就不需要利用权威强迫孩子妥协,孩子也不需要利用哭闹无赖强迫家长妥协。大家乐呵呵的把问题解决了,皆大欢喜。
第三法的应用非常简单,主要有如下几个步骤。
首先,梳理明确双方的诉求,最好是写下来。在这个梳理明确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审视一下自己的诉求是否合理,是不是只是一些无理的执念。孩子也可以有机会表达自己真正在意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就像是那个类比:我们并不真的需要一个钻孔机,我们只是需要墙上的一个孔而已。我们并不真的需要墙上的一个孔,我们这只是需要挂一副装饰画而已……
其次,邀请孩子一起头脑风暴,找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家长不需要是解决方案的唯一提出者,很多时候,孩子会更有创意。而且孩子自己提出的方案,孩子会更乐于实施。孩子的主动性也被调动了起来。
最后,选定解决方案,执行,评估,改善。在众多可选项中选择一个双方都满意的方案,试运行一段时间,看看效果怎么样。如果有一些情况考虑不周,就再次坐下来讨论调整。
这或许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或许并不能每次都找到满足双方诉求的完美双赢方案。但采用这种方法,并不只是为了解决本次亲子冲突,更是教会孩子如何妥善的面对和处理人际冲突。这才是更重要的。
以上三招,概括了倾听,表达,冲突解决。如果应用得体,大部分亲子冲突问题都可以依葫芦画瓢的解决。
不过更关键的是心态层面,就像是武功招式的精妙,不如内功心法的精深。家长如果秉持一种“无条件养育”的心态,不控制,尊重孩子本来的样子;不委屈,尊重自己内在的诉求。那陪孩子成长的过程,也会多些快乐,少些烦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