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但也是一个出英雄的年代。那时的女人亦娇亦媚亦孤高,男人亦狂亦侠亦温文,着长衫风流倜傥,着西装丰神俊朗,着军装英武不凡。这些民国美男子不仅帅气逼人,而且才情满溢,他们生于浪漫、混战于激荡,每个人的故事就算三天三夜也难以言尽。
TOP 10
袁克文
袁克文,字豹岑,号寒云,
袁世凯次子,母亲是朝鲜公主,
昆曲名家,民国四公子之一,
素有民国时期“天津青帮帮主”之称。
袁克文自幼聪慧异常,
六岁学识字,七岁读经史,十岁习文章,
十五能诗赋,少有神童之称。
成年后,诗词楹联、琴棋书画、文物鉴赏等
诸多方面无所不能、无所不精。
袁克文一生中参与政治活动不多,
因不赞成父称帝,逃出京城,
还曾作诗“劝谏”父亲:
“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
袁世凯死后,他长期客居上海,
以变卖字画为生。
撰有《寒云手写所藏宋本提要廿九种》、
《古钱随笔》、《寒云词集》、
《寒云诗集》、《圭塘唱和诗》等等。
他一生高朋满座、散金无数,而身后只剩20块钱。
1931年41岁时病逝于天津,葬于杨村.
出殡时有四千多僧尼道士、上千妓女送行。
方地山为其撰写碑文:
才华横溢君薄命,一世英明是鬼雄。
袁克文的帅不仅在于他儒雅的外表,
更在于他风流不羁的做派。
TOP 9
张学良
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
国民革命军将领,
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
名副其实的官二代富二代,
曾是只手遮天的奉系少帅,
后至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
张公子的颜值飘忽不定,
能挤进民国四美男之列,
除了地位和财富之外,全靠风流撑。
他自己交待,他有11个情人,不是名媛就是贵妇,
自诩“平生无憾事,唯一爱女人。”
1936年36岁的少帅发动了
西安事变逼蒋介石抗日,
直接导致下半辈子的幽禁。
张学良晚年自己说:
“我的事情是到三十六岁,以后就没有了,
从二十一岁到三十六岁,这就是我的生命。”
张学良36岁后的悠长岁月,
有温婉美丽的赵四小姐陪伴,
在那湾静静的溪水里,
平平淡淡看山数水草,
一直活到了101岁。
TOP 8
南怀瑾
南怀瑾,一代国学、佛学大师,
人如其名,素衣长袍,清茶持卷,俊朗书生。
1918年,南怀瑾诞生于
浙江温州乐清的一个世代书香之家,
从孩提时起即接受严格的传统蒙馆教育。
到17岁时,南怀瑾除精研儒家四书五经外,
涉猎已遍及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多种,
同时苦心研习文学历史、书法、
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
世人皆称他为文化大师,
他却称自己为三无之人,
一无是处、一无所长、一无所成。
飘逸淡泊,宁静致远。
老年以后仙袂飘飘,潜心著书: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心境如斯,颜美如玉。
TOP 7
胡适
胡适,著名的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长相清秀俊逸,已然一副温文尔雅的学霸脸。
胡适整个人生堪称传奇,
如果不是死得太早,
诺贝尔文学奖应该会有他一份的吧。
胡适5岁启蒙,
在绩溪老家庄上受过9年私塾教育。
14岁的胡适来到上海梅溪学堂求学。
有一天,国文老师在讲解
“传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这句古文时,
随口说这是《左传》上的话。
等到老师讲完后,
学霸胡适低声对他说:
“老师,这个‘传曰’是《易经》里的《系辞传》,不是《左传》。”
老师十分惊讶,把老花镜向上推了推,
说:“对呀,我刚才是信口说错了。”
他看着胡适这一身乡下打扮,
心里不由得暗暗惊叹。
他又仔细询问了胡适读过哪些书,会不会写文章,
胡适当即写了一篇文章。
一篇文章洋洋洒洒,满纸文辞锦绣。
而胡适的感情却褒贬不一,
胡适其实是个知名的花花公子,
婚前婚后收到与寄出去的情书也不计其数,
一出家门便莺歌燕舞。
但是他特别的地方在于,
每次对其他女子怦然心动的关键时刻,
都嘎然而止,
而且他与原配夫人也相携一生,
你可以说这算是种优点吧。
就如同他青年时期的感慨:
一旦你成了名,你必须选择如下两件事情来做:
不辜负这个名声,或靠这个名声活着。
TOP 6
邵洵美
邵洵美,清末高官后代,
家产丰厚,为人豁达,
是一个有贵族气质的诗人。
他眉清目秀,长发高额,皮肤白皙,
出门常常薄施胭脂,
有希腊式完美的鼻子的男子,
也有点纨绔子弟的味道。
与徐志摩外形有些相似,
并且都热爱写诗,并称“诗坛双璧”。
邵洵美,五六岁时即入家塾读《诗经》,背唐诗。
19岁的邵洵美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他在经济系就读,但课外自学英国文学,醉心于英诗。
而邵洵美此生最大的成绩不在于诗歌,在于出版业。
先成立“金屋书店”,后是“上海时代图书公司”,
再是“第一出版社”。
先后创办了《金屋》月刊、《时代画报》、《时代漫画》、
《时代电影》、《文学时代》、《万象》月刊、
《论语》半月刊、《十日谈》旬刊等达11种之多。
邵洵美把开书店、出刊物作为终生事业去追求,
娱人悦己,不以谋利为旨,
常在亏损累赔的情况之下亦倾注
全部心血和财力去经营,
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出版业第一人”。
TOP 5
张灵甫
张灵甫,陕西省长安县人。
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中将军衔。
有人只知张灵甫是猛将悍将,
以为他骄气盛匪气重,
当他是张飞李逵一样勇而无谋的急先锋,
这个是误解。
张灵甫其实是正宗的儒将,
他从小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异,
后来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
成为北大的高材生,
这在当时绝对是高级知识分子,
但是后来因为无力负担学费而辍学。
1926年,张灵甫继续求学,弃文从武,
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
与林彪,胡琏等名将成为同学,
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所以张灵甫真的可以算是文武双全了。
文北大,武黄埔,且善书法,
著有多本军事书籍及文章,
张灵甫在文化素养普遍较高的国军将领中
也可算是难得的才子。
其人身材高大且容貌英俊!
身高一米八七,
年仅30岁就当上团长,
在当时绝对是高富帅。
不过,张灵甫在一次与日军作战时,
被机枪打中膝盖,他被简单救治后,
坚决要上战场,以至于留下终身残疾,
走路一瘸一拐,所以被成为“张瘸子”,
蒋介石叫他“跛腿将军”,
而他受的伤,
也算是他浴血抗战的“勋章”。
TOP 4
张伯驹
“民国四公子”之一是
张伯驹一生中最知名的头衔,
而“中国第一收藏家”则是他的又一顶桂冠。
张伯驹一生只懂、只会、只爱三件事,
收藏、诗词和戏曲,而收藏又是他的最爱。
张伯驹是河南项城人,
袁世凯表弟、民初河南都督张镇芳之子。
从小即受诗书熏陶,阅书无数。
并不是每个才子都会收藏,
这个风雅行业还需雄厚的财力支撑。
而张伯驹出身鼎食钟鸣之家,
为他的收藏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张伯驹虽家赀巨万,却从不追逐奢华,
他“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
不穿丝绸,也从不穿得西装革履,
长年一袭长衫,而且饮食非常随便,
有个大葱炒鸡蛋就认为是上好的菜肴了。
他对汽车的要求是,
只要有四个车轮而且能转就行了,
丝毫不讲派头。”
而他唯一大方的,便是在收藏方面。
1950年代中期,
张伯驹与夫人潘素一道,
将用一生中最珍贵的藏品
陆机《平复帖》、范仲淹《道服赞》、
蔡襄自书诗册等八件绝世珍品
无偿捐给故宫博物院。
此前,他们还把《游春图》
等无价之宝献给了国家。
“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
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
这便是张伯驹收藏的初衷和目的,
也难怪世人将其称为“公子之藏”,
纷纷感慨张伯驹之后再无收藏家了。
TOP 3
瞿秋白
瞿秋白,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
1899年生于江苏省常州府,
一个破落仕宦之家。
小学时便展露了惊人的文学才华,
曾有一篇作文,先生给了满分,
拿给校长看,因字写得好,
又加了五分。
后考入外交部的俄文专修馆,
学习俄文。
1919年5月4日参加五四运动,
加入李大钊、张嵩年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之后在党内担任了诸多的宣传工作。
1925年1月起,
在中共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
成为中共领袖之一。
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逮捕。
敌人采取各种手段利诱劝降,
都被他凛然拒绝。
当年6月18日慷慨就义。
临刑前,面对行刑者,他盘膝而坐,
微笑点头:“此地甚好,开枪吧!”
TOP 2
梅兰芳
梅兰芳,名澜,又名鹤鸣,
乳名裙姊,字畹华,
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祖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
梅兰芳十岁登台,
十九岁红遍大江南北。
是一名德艺双馨的梨园大师。
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
梅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抗战期间蓄须明志,拒绝演出,
靠写字卖画为生。
解放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
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65岁高龄,
排演了最后一出新戏《穆桂英挂帅》。
1961年8月8 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北京病逝。
享年67岁。
TOP 1
周恩来
周恩来,
字翔宇,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
小名大鸾,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
周总理是一个情商智商极其高的天才帅哥,
有学识有修养有资历有颜值,
生性豁达却又心细如发。
当年南开中学对他的毕业评价就是:
“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
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
有志气,立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有经历,曾经留学海外,日本,法国;
长得帅,民国四大美男南开反串过女角;
懂政治,任命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懂外交,代表大国访问谈判据理力争;
有魅力,海内外形象高尚群众基础好;
懂时尚,仪表堂堂尽显大国总理风范。
他与妻子邓颖超的爱情故事,
也让人津津乐道。
邓颖超和周恩来在中学生涯
分别就读女校和男校。
在周恩来赴法国求学后,
二人保持书信往来。
直到1923年的某天,
邓颖超收到周恩来寄来的一张明信片。
在这张印有卡尔•李卜克内西和
罗莎•卢森堡画像的明信片上,
周恩来写道:
“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
也像他们两个人一样,一同上断头台……”
极富戏剧性的表白方式下,
两人确立了关系。
两年后,在周恩来回国后不久,
1925年8月8日,
邓颖超和周恩来在广州结婚。
邓颖超和周恩来都不避讳地承认两人的结合
首先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其次才是“一个屋檐下的伴侣” 。